志莲净苑
成立背景
○ 清末民初中国佛教的发展
○ 香港佛教的肇兴
自1841年香港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西方文化随之传入,使之成为西方人统治的国际城市;与此同时,占香港人口90%以上的中国居民依然延续着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教和习俗。香港的佛教事业,正是在这种中西文明的交汇融合中兴起的。
清末民初,中国大陆战乱频仍,与方圆不足百里的香港比较、社会较为安定成为大众心目中的 「天涯净土」,吸引了大批国民到来,其中也包括一些佛教僧侣。在渺无人烟的大屿山,南来的僧人种山蔬、置法器,结茅清修,农禅为生,二十世纪十至二十年代,已有七八十间茅蓬、静室相继在大屿山出现。二十至三十年代全国掀起的第二次「庙产兴学」运动,各地大小寺院均遭冲击,又促使不少僧众由内地南迁,再图发展。赴港弘法的四众佛弟子日渐增多,其中不乏一些高僧大德,他们大都曾在中国历史悠久的丛林担任重要职事,德仰甚高,由于因缘和合,迁移到港,弘法利生,普照港民,使得以亲近求法并皈依学佛,于此因缘,港九新界大小道场逐步建立,令祖国已流传千年的智慧「正信佛教」逐渐传播于这片土地上。
志莲简史
(一) 初创时期
开山祖师对净苑的发展有很多计划,为了兴建大殿,苇庵法师已开始置备佛像,借得款项,并办理申请土地等手续。然而1941年遭遇日军占领香港,计划破灭,失去了发展的机会。
1941年12月8日开始,香港进入为时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经历了一场大劫难,一切宗教活动都停顿下来,志莲净苑的佛学班也于1941年无奈停办。觉一法师、苇庵法师率几位徒弟留守净苑,没有离开,他们既须顾及自身的安全,又要竭力保护志莲,在乱世中艰难度日,苦苦坚守难得建起的道场。
1943年,苇庵法师因病不幸往生,世寿仅三十八岁;其师觉一法师也在四天后随之往生,世寿五十四岁。志莲净苑相继失去两位开山祖师,顿时陷入了无人主持、空前艰难的境地。
(二) 过渡时期
兵荒马乱之中,要置身事外是绝无可能。1945年2月,日占政府强征志莲净苑用地,迫令所有佛像、物品全部搬走,幸有法云精舍大力相助,借与房屋以安奉佛像及庄严品等,更得一批佛教界人士与霭亭法师同心协力,为保全志莲净苑殚精竭虑,功不可没。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战败投降告终。德高望重的霭亭法师辞去志莲净苑住持职务,弘智法师继任。
1946年10月,有四众到志莲,发起将志莲净苑扩组为「女众十方丛林」。因港九地区没有尼众十方丛林,志莲净苑从各方面考虑因缘具足,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 在1947年6月2日的特别理事会决定志莲净苑举办女众道场,成为女众十方丛林;1948年7月18日志莲同人大会上,获得一致通过。苇庵法师发心建立一所女众十方丛林的遗愿实现了。
(三) 成长时期
二战后的四十年代,志莲净苑所在地的钻石山区人口疏落,野草丛生,一片荒凉。居民普遍生活困苦,儿童大多失学,当地没有一所学校,凡上学都要去较远的九龙城,交通不便,而且那里的学校多属私校,学费非贫困居民所能负担。见此情景,弘智法师慈悲发心由志莲净苑开办一所义学,为本区失学儿童提供受教育机会。
1949年7月,弘智法师任满,曾受虚云老和尚传授佛法学佛多年的宽慧法师接替成为志莲净苑第四任住持。
战后各方尼众相继回港,志莲的比丘尼住众也逐渐增多,寺内原本经济拮据,而开支不断增加,为解决困难,安定生活,大家同心协力在净苑旁空地上种瓜种菜,又开办了织毛巾的小型手工业,自力更生苦干实干,渡过难关。
1950年,已具备完整班别小学的志莲义学获教署批准成为津贴学校。
宽慧法师由于辛劳过度,1965年11月 27日突以脑溢血圆寂,世寿六十九,僧腊十八,净苑上下、四众仝寅 无不悲恸痛惜!
(四) 重建时期
1985年中英联合发表声明使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前景明朗化,脱离殖民地统治指日可待。
开山祖觉一法师和苇庵法师早已计划建立女众十方丛林式的寺院,然适逢战乱以使计划落空。其后在志莲的发展过程中,宽慧法师和历任住持都为重建佛寺奠定基石,使净苑具备了基本规模,但碍于当时社会需要及经济状况,几十年来志莲没法全力投入寺院重建计划,反而把力量集中于当时社会迫切需要的义学、安老慈幼院、图书馆等社会福利及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工作等。然而,志莲从没放弃重建寺院的心愿。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风格最统一、特点最鲜明、散布区域最广泛的独立结构体系,其基本特征既适用于非宗教建筑,也适用于宗教建筑,处处反映着中华民族独特性格与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文化在唐朝发展达至巅峰,丝绸之路及交通发达使之能广泛融摄外来文化,糅合中西文化艺术成为当时一股世界性的文化力量,影响深远。唐代的建筑艺术已臻完美,被公认为水平最高、最有价值、最能表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神,其恢宏气度和壮丽景象,唐代建筑艺术之美是后世难以超越。
志莲净苑是传统的净土宗寺院,因念佛求生弥陀极乐,故名净土宗。历代祖师虽经战乱及经济困境仍坚守道场,代代相传;而志莲净苑虽是香港其中的一小块土地,但并没忘记汉土出家人的本份,把传统的中华文化展示,并在因缘成熟之时建设一座具规模的女众十方丛林,令更多有缘人得以闻法,用功修行,让大家以众靠众,弘宗演教,续佛慧命。
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间,香港由小渔港急速发展为国际化大都会,在西方文化浸染下,西式高楼大厦临立。1997年,香港将回归祖国,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志莲决定在这重大时刻,适逢天时、地利、人和,众缘和合下,建设一座按中国传统古建筑方式的佛寺,使之屹立于回归祖国的土地上,一方面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另一方面让人在现代化的环境下体会中华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经过全面考虑后,志莲净苑将重建佛寺定位为一座仿唐木构建筑群。
始于1980年代初,志莲已不断搜集有关中国传统木构佛寺建筑的相关典籍及资料。先以《梁思成文集》的记述为脉络,再以山西佛光寺、敦煌壁画的净土经变图、西安大雁塔所刻佛殿图为依据,十多年来遍访中国各大名剎及石窟作实地考察,并飞往日本现场大量拍摄早在唐朝建筑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寺;同时搜集佛寺有关配套及庄严物的资料,包括壁画经变图、佛、菩萨、罗汉像、须弥坐、宝盖、幢、幡、家具、供具、绣织物、法器等等。
重建志莲净苑在香港乃至全中国是前所未有的工程,艰巨复杂,充满挑战,宏勋法师是担任整项重建工程的主力,未重建志莲之前宏勋法师参与重建广州光孝寺、广东丹霞山明代别传寺的设计与施工,其后参与建造香港天坛大佛、重建大屿山姜山观音寺、重建新加坡莲山双林寺等。法师感恩宝莲禅寺的信任,并委任他作为艺术总监,让他亲身参与建造大佛的全程,如今天坛大佛已成香港具标志性大型雕塑,举世皆知,影响深远。透过实践,法师把多年对中国建筑和佛教艺术的研究成果发挥。在发挥作用的同时也能积累全方位的经验,成为日后志莲重建的实际演练,意义深远,作用重大。
回归前,志莲净苑把握住千载难逢的机遇,1994年初举行奠基典礼;把愿力化为现实,正式展开重建佛寺工程;提交依据宋人李诫所著《营造法式》制定的中国传统木构手造建筑方案,获得英国现代技术标准的严格审批;又在极度缺乏实物数据的情况下,集合中、港、日专家的集体智慧,完成重建志莲的整体规划和古建筑工程设计;选购最优质的木材、石材和瓦;聘请具经验的优秀木构古建施工队伍;还聘请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专家紧跟工程,严格量度施工队制做的全部木构件,科学性地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预装。
第二期工程以僧舍为主1996年顺利竣工;
第三期工程志莲净苑佛寺的唐式佛寺木构建筑群于1997香港回归中国之年竣工。
「喜功德之圆成 万众瞻依 福智资粮尊爱道
望海天而仰止 千花围绕 栋宇庄严绍盛唐」
开幕仪式上,觉光大和尚在致词中盛赞:
「佛教能有此成就,行之于世,摄化万方,四众依止,实至功德无量。」